近日,广州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发布《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规范(2023修订版)》,通过"三分法"管理机制对全市36万个广告招牌实施分类精细化管理。这项历时两年调研的政策更新,既延续了2018年版的技术标准,又创新性融入岭南文化元素保护条款,标志着城市视觉管理进入品质提升新阶段。
在安全治理方面,全市建立"红黄蓝"三级预警机制。重点排查高层建筑玻璃幕墙广告、骑楼老街悬挑式招牌等6类高危设施,运用5G智能传感器对2.8万处重点点位实施位移实时监测。越秀区北京路步行街试点安装的防坠落装置,可在台风预警时自动启动安全防护。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广告招牌安全事故同比下降43%,整改合格率达98.7%。
文化传承维度,新规首创"历史文化街区招牌导则"。荔湾区永庆坊片区作为试点,商户在保持传统骑楼风貌前提下,可采用广彩、灰塑等非遗工艺制作招牌字体。海珠区黄埔古港引入专业设计团队,为40余家商户定制兼具明清建筑特色与现代识别度的木质匾额。这些举措使城市记忆载体获得新生,游客问卷调查显示87%受访者认为特色招牌增强了文化体验。
技术创新领域,广州搭建全国首个广告招牌数字孪生平台。通过倾斜摄影和三维建模技术,11还原天河CBD等重点区域街景,实现广告设置方案虚拟预审。白云区某商业综合体借助该系统优化外立面广告布局,使可视率提升35%的同时减少光污染。平台试运行半年已受理在线审批申请1.2万件,办理时效压缩至5个工作日。
在特殊区域管理方面,白云国际机场T3航站楼创新采用"隐形广告"设计。所有商业标识嵌入建筑肌理,运用同色系哑光材质确保视觉统一性。广州南站枢纽片区则实施"昼夜分时"管理方案,日间控制动态显示屏亮度,夜间22点后自动切换至柔光模式,既保障旅客引导功能又降低光干扰。
行业规范化建设同步推进,市市场监管局联合行业协会制定《广告招牌制作安装服务标准》。明确从材料阻燃等级到字体照明色温等23项技术参数,建立全市统一的施工企业信用评级体系。天河区率先推行电子质保书制度,每个完工项目生成专属二维码,扫码即可查询全生命周期维护记录。
对于小微商户关心的成本问题,财政设立专项补助资金。越秀区惠福美食街30余家老字号享受改造补贴,采用防腐蚀金属材质的招牌使用寿命延长至10年。海珠区试点"共享设计师"模式,由街道聘请专业团队为城中村商户提供免费设计方案,避免同质化竞争。
城市美学专家指出,广州广告招牌管理已从单纯的市容整治转向系统化营造。通过法规约束、技术赋能和文化浸润的三维联动,既消除安全隐患又塑造城市个性。这种"绣花功夫"式的精细治理,为超大城市视觉空间管理提供了可复制样本。
未来三年,广州计划完成60条重点道路广告招牌提质工程,建立涵盖11个行政区的特色街区名录。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融合发展,这种兼顾功能性与艺术性的管理经验,或将成为区域城市治理的新标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