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广州欧冶广告有限公司! 立即预约,上门量尺 中文 | EN
首页 项目案例业务范围关于我们服务咨询新闻资讯联系我们
新闻资讯 NEWS INFORMATION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资讯 >行业资讯 >

广州广告招牌管理新规出台:规范与创新并行 打造城市视觉新名片

发布时间:2025-04-06


近日,广州市政府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管理的实施意见》,针对城市广告招牌的规划、设计、安全及文化属性提出系统性要求。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广州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创新相结合,推动广告招牌从“视觉治理”向“美学赋能”转型,为城市形象升级注入新活力。



政策先行明确规范与分类管理 根据新规,广州将全市划分为“严控区”“限制区”和“一般区”,实行差异化管控。例如,历史文化街区、珠江沿岸等重点区域,广告招牌需与周边建筑风貌协调,禁止使用高饱和色、动态闪光等破坏历史氛围的设计;而商业综合体、新兴产业园等区域则鼓励创新,允许适度采用数字化、互动化技术提升吸引力。


同时,政策强化安全监管,要求所有户外招牌定期接受结构安全检测,并对违规设置、材质不达标等问题建立“限期整改清单”。相关部门表示,将通过“一店一档”电子化管理系统,实现从审批到日常巡查的全流程数字化监管,降低安全隐患。



文化赋能招牌设计融入城市记忆 广州作为千年商都,广告招牌不仅是商业符号,更承载着城市文化基因。近期,越秀区骑楼街区启动招牌改造试点,以“修旧如旧”为原则,复原传统书法字体与岭南花窗纹样,搭配现代灯光技术,既保留历史韵味,又增强夜间辨识度。有市民表示“老字号招牌重现,让人想起小时候的‘逛街’味道。”


此外,广州设计周联合本地高校发起“招牌焕新计划”,征集年轻设计师为社区小店创作特色招牌。例如,西关某糖水铺以广彩瓷元素为灵感,将招牌设计成青花瓷盘造型;天河区某咖啡馆则用抽象化的“早茶点心”图案拼接成品牌标识。此类案例显示,广告招牌正成为传播广府文化的新载体。



夜间经济灯光招牌点亮“烟火气” 据统计,广州夜间消费规模连续三年居全国前列,广告招牌的灯光设计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北京路步行街通过统一规划招牌照明色温,形成以暖黄光为主调的“复古夜市”;琶醍啤酒文化区则利用霓虹灯与投影技术,打造沉浸式餐饮消费场景。有商家反馈“特色灯光招牌让店铺夜间客流量提升了30%以上。”


为平衡商业活力与光污染治理,新规明确要求住宅区周边禁用高亮度LED屏,并推广“分时段调光”技术。例如,珠江新城部分写字楼在22点后自动调暗外墙广告亮度,既保障企业曝光需求,又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科技加持数字化招牌引领行业转型 在数字经济浪潮下,广州广告招牌行业加速智能化升级。某大型商圈试点“AR导航招牌”,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即可通过虚拟标识直达目标店铺;部分公交站亭广告牌接入天气数据,雨天自动显示雨伞租借服务信息。行业报告显示,2023年广州智能互动广告牌安装量同比增长45%,占全国市场份额近20%。


与此同时,环保材料应用成为新趋势。海珠区某创意园使用可降解塑料与太阳能板制作招牌,电力自给率达70%;白云区某市场推广“模块化招牌”,商户可自由更换文字和图案,减少重复安装造成的资源浪费。



市民热议要“颜值”更要“温度” 新规实施后,舆论普遍支持城市视觉环境的优化,但也有市民提出建议。例如,老年群体希望保留部分手写字体招牌,避免过度数字化造成认知困难;小型商户则呼吁降低合规改造成本。对此,广州市城管部门表示,将设立专项补贴基金,并为老旧社区提供免费设计指导,力争实现“管理标准”与“民生需求”的平衡。


专家指出,广告招牌是城市公共空间的“微缩景观”,其治理需兼顾功能性、审美性与人文性。广州的探索为超大城市精细化治理提供了参考样本,未来可通过动态评估机制,持续推动政策迭代与技术创新。



结语 从杂乱无章到规范有序,从千篇一律到各具特色,广州广告招牌的变迁折射出城市治理理念的升级。在政策引导、文化挖掘与科技赋能的多元驱动下,这些“街边风景”正悄然重塑羊城的气质与格调,为市民与游客带来更富层次的视觉体验。


上一篇: 城市夜景经济崛起:发光字招牌成商业新宠

下一篇: 广州广告招牌管理升级:规范与创新并举打造城市视觉新名片

在线客服   x

咨询电话

 189 8890 3570

 189 8893 0469


扫码咨询


在线咨询


留言板

关闭
留言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