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广州近期持续加强户外广告招牌规范化管理,在保障城市公共安全的同时,着力打造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城市视觉体系。数据显示,2025年全市累计整治违规户外广告设施超过1.2万处,新建改造文化特色招牌示范街区14条,形成规范管理与文化创新并重的"广州模式"。
政策层面,广州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新修订的《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规范》已于今年3月正式实施。该规范对商业密集区、历史街区、滨水空间等六大类区域实施差异化管控,首次将"视觉舒适度"纳入评估指标,要求广告招牌与建筑立面保持0.6米至2.5米的安全距离,霓虹灯装置需配备智能调光系统。配套开发的"招牌设置电子导则"小程序已累计服务商户超过3.6万家,实现设计方案在线预审。
在历史文化传承方面,越秀、荔湾等老城区探索"修旧如新"改造路径。北京路步行街采用传统木雕工艺复刻民国时期招牌样式,永庆坊片区创新运用灰塑技艺制作立体店招,十三行历史街区试点"骑楼招牌文化长廊",通过现代材料工艺重现广彩、广绣等非遗元素。这些改造项目使广告招牌成为传播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
科技创新正在重塑行业生态。天河中央商务区试点"智慧招牌监管平台",运用物联网传感器实时监测广告设施的倾斜度、电压等安全指标。海珠区琶洲数字经济试验区出现多块交互式透明LED屏,可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实现广告内容精准推送。白云机场周边区域引入光伏发电广告牌,单块年发电量可达1200千瓦时。据行业协会统计,广州广告招牌产业的科技转化率较五年前提升42%。
夜间经济催生特色灯光招牌设计。珠江沿岸的餐饮娱乐区推广"光影橱窗"技术,将动态投影与实体招牌结合;白云新城商圈采用低亮度全彩LED模组,在2200后自动切换为单色节能模式;番禺长隆旅游度假区开发AR虚拟招牌,游客通过手机扫码即可观看立体品牌展示。这些创新应用使广告设施兼具功能性与艺术观赏性。
在规范整治过程中,相关部门建立"商户共建"机制。越秀区推出"一店一策"改造方案库,提供7大类45种合规设计模板;黄埔区开设"招牌诊所",组织设计机构为中小商户提供免费咨询服务;花都区设立专项补贴,对采用节能环保材料的商户给予最高30%的改造补助。截至2025年5月,全市累计完成招牌安全检测8.7万块,消除电路老化等隐患2300余处。
值得关注的是,广州正探索广告招牌的"城市家具"功能升级。新中轴线上的商业综合体试点"招牌+休憩"复合装置,将店铺标识与公共座椅结合设计;大学城片区推广"招牌+导视"系统,在商业标识中整合街区地图、公交信息;从化生态设计小镇出现"可食用招牌",采用绿植培育技术让店铺招牌随季节变换不同农作物景观。
随着《广州市城市容貌条例》的修订推进,广告招牌管理将纳入城市更新整体规划。未来三年计划打造20个特色招牌示范区,培育"广州设计"招牌品牌,建立全国首个广告招牌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专家指出,这种既保持商业活力又彰显文化底蕴的管理模式,为超大城市视觉环境治理提供了重要参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