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高层建筑顶部的广告招牌、标识设施数量激增。然而,部分楼顶招牌因设计不规范、年久失修或违规设置,逐渐成为威胁公共安全的隐患。为保障市民生命财产安全,优化城市空间环境,全国多地近期启动楼顶招牌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排查拆除违规高空广告设施,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发展。
安全隐患引关注 多部门联动排查 据不完全统计,2025年以来,全国因楼顶招牌脱落、支架锈蚀引发的安全事故达20余起,造成财产损失超千万元。此类设施多位于人流密集区域,一旦发生坠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某市应急管理局负责人表示,部分楼顶招牌已超设计使用年限,钢结构腐蚀率达60%以上,遇极端天气极易发生险情。 专项整治行动由城市管理、消防、住建等多部门联合开展,运用无人机航拍、三维建模等技术手段建立楼顶设施数字档案。重点排查建筑高度超过24米、设置年限超5年、位于交通枢纽周边的楼顶招牌,对存在结构安全问题的设施实行"即查即拆"。某省会城市首轮排查数据显示,中心城区楼顶招牌违规设置率高达35%,其中12%存在严重安全隐患。
分类整治分步实施 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各地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分级处置方案对未经审批的违规招牌限期拆除;对审批到期且存在隐患的设施要求重新检测;对符合安全标准的招牌规范信息备案。某沿海城市创新采用"商户自查+专业评估+政府兜底"模式,要求产权单位提交第三方安全检测报告,检测费用纳入市容管理专项补贴范围。 针对商户关心的经营需求,多地推出"前置服务"措施。审批部门提前介入招牌设计环节,提供尺寸、材质、照明等技术指导。某地行政服务中心数据显示,招牌审批材料补正率从45%下降至12%,平均办理时限压缩60%。同时,部分城市试点"电子招牌"备案系统,商户可通过手机端实时查询办理进度。
市民商户反应不一 专家建议疏堵结合 专项整治行动引发社会广泛讨论。在老旧商业区,部分商户反映"拆除招牌后客流量明显减少,希望尽快恢复营业标识。"而社区居民则普遍支持整治,有受访者表示"以前路过高层建筑总担心招牌掉落,现在终于可以安心了。" 城市规划专家指出,楼顶招牌治理需平衡安全与商业需求。建议建立动态评估体系,对重要商圈、特色街区实行"一楼一策"管理,允许符合安全标准且具有艺术价值的招牌保留展示。同时推广屋顶绿化、灯光艺术装置等替代方案,将城市天际线改造与商业宣传有机结合。
科技赋能精准管理 探索智慧监管新模式 借助物联网技术,多个城市试点安装招牌安全监测传感器。这些设备可实时采集振动幅度、倾斜角度、钢材锈蚀度等数据,异常情况自动触发预警。某试点区域已对800处高空招牌加装监测设备,成功预防3起潜在事故。 大数据平台建设同步推进,部分地区建立楼顶设施电子身份证制度,每个招牌对应专属二维码,扫码即可查看审批信息、检测记录和维护责任人。监管部门通过智能分析系统,可自动识别未经备案的违规新增设施,处置效率提升70%以上。
未来将出台全国性标准 推动行业规范发展 据了解,住建部门正牵头制定《户外广告设施安全技术标准》,将对楼顶招牌的材料强度、荷载计算、防雷措施等提出统一要求。新标准拟规定高层建筑楼顶招牌最大投影面积不得超过建筑立面的5%,钢结构需每3年进行安全检测。行业协会同步推进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已有超2000名广告设施设计师参加专项培训。 此次专项整治行动预计将持续至2025年底,全国计划改造隐患招牌超50万处。随着治理工作深入推进,城市高空安全将得到系统性保障,市容环境品质有望实现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