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背景强化规范管理,打造城市新风貌 近日,广州市相关部门发布《户外广告和招牌设置管理规范(修订版)》,针对全市范围内广告招牌的设置标准、安全要求及设计风格提出明确指引。新规强调,广告招牌需符合城市整体风貌规划,杜绝“一店多招”“超高超大”等乱象,同时加强安全隐患排查,要求商户定期维护检修。此举被视为广州推进“精细化城市管理”的重要举措,旨在提升城市形象与公共安全。
数据显示,广州现有各类户外广告招牌超50万块,部分区域存在设施老化、违规设置等问题。新规明确,未来将建立动态监管平台,通过数字化手段对广告招牌进行备案管理,并纳入城市网格化巡查体系。
二、安全整治先行,拆除违规招牌超千处 今年以来,广州市已开展多轮户外广告招牌安全专项整治行动。重点对商业密集区、老旧街区及交通枢纽周边进行排查,累计拆除违规设置、结构锈蚀、存在坠落风险的广告招牌1300余处,整改隐患点位超过2000个。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整治行动并非“一刀切”,而是采取“教育引导+限期整改”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商户主动配合。
部分商户反馈,新规实施后,尽管初期改造成本增加,但统一规范的设计减少了后续维护纠纷,长期来看有助于提升店铺形象。市民亦对整治效果表示认可,认为街道环境更加整洁有序。
三、技术创新智能设备与环保材料成趋势 随着新规落地,广州广告招牌行业迎来技术升级潮。多家设计机构透露,当前市场需求正向“轻量化、节能化、智能化”转型。例如,LED柔性屏、3D立体光源等技术的应用占比逐年提升,部分招牌还搭载环境感应模块,可根据天气自动调节亮度,降低能耗。
此外,环保材料的使用成为新趋势。采用可再生铝材、高分子聚合板材等制作的招牌,兼具耐用性与低碳属性,符合广州“绿色城市”发展目标。行业分析指出,技术创新不仅满足管理要求,也为商家提供了更多品牌展示的可能性。
四、文化融合彰显岭南特色,拒绝“千店一面” 新规特别提出,广告招牌设计需与区域文化特色相协调。在永庆坊、北京路等历史文化街区,相关部门鼓励商户采用传统牌匾样式,结合广彩、灰塑等非遗元素,避免现代风格过度侵入历史景观。例如,某老字号餐饮街区通过统一使用仿古木质招牌与书法字体,重现岭南建筑韵味,成为游客打卡热点。
与此同时,现代商业区则允许更具创意的设计。珠江新城、天河路商圈试点“灯光艺术装置+品牌标识”的结合模式,在夜间形成独特的天际线景观。专家认为,这种“分区分级”的管理思路,既保留城市文化底色,又为商业创新留出空间。
五、行业反响标准细化促进行业洗牌 新规对广告招牌行业提出更高技术要求,推动市场格局变化。部分小型加工厂因无法达到环保、消防等标准而退出市场,而具备技术资质的企业订单量同比增长30%以上。行业协会表示,将组织设计、施工、材料供应等环节的培训,帮助中小商户适应新标准。
商家亦在调整营销策略。某连锁品牌负责人透露,未来将减少“大字号招牌”的依赖,转而通过造型灯光、互动投影等吸引客流,“广告招牌不再是简单的标识,而是场景体验的一部分”。
六、未来展望智慧化管理或成突破口 广州市规划部门表示,下一步将探索广告招牌的智慧化管理。例如,试点安装倾斜传感器和湿度监测装置,实时上传结构安全数据;推动“招牌设置导则”线上化,商家可通过App模拟设计效果并一键报备。此外,相关部门计划联合高校开展城市美学研究,将广告招牌纳入公共艺术范畴。
分析人士指出,广州的探索为超大城市治理提供了样本。通过平衡安全、美观与商业活力,户外广告招牌正从“城市问题”转化为“特色资源”,成为讲述广州故事的新载体。
(全文完)